新闻网讯 2020年11月24日,《光明日报》刊登、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等转载我校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黄泰岩《科学认识我国二〇三五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发展目标》一文。全文如下:
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定的我国2035年远景目标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是唯一一个相对比较明确的数量化发展指标,科学认识这一发展目标的内涵和要求,对于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表明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提出的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其中第三步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即2050年前后——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17年召开的党的十九大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到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时间点,从2050年提前到了2035年,表明我国经济未来仍具有强大发展动力,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需求拉动仍会持续强劲。首先,我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消费总量上,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相当于美国的95.67%,而我国的gdp总量只有美国的60%多,这表明我国超大市场规模将对经济发展提供持续有力支撑;在消费结构上,我国已进入消费结构升级的加速期,具有超大规模的市场新需求,可以有效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在消费趋势上,随着我国经济稳步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和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持续扩大,根据麦肯锡的调查,到2022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将达6.3亿人,接近美国总人口的两倍。其次,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加速期。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占比仍然偏低,关键核心技术需要加快自立自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任务艰巨,品种丰富度、品质满意度和品牌认可度仍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这都将引致大规模的投资需求。最后,我国正处于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形成期。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沿边、沿江、沿海全面开放格局已基本成型,为对外贸易的稳定持续发展形成强大支撑;随着自贸区建设、“走出去”战略的持续实施,我国已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供给推动将持续优化。一是要素投入质量不断提高。技术创新方面,在全球创新指数排行中,2019年我国上升到第14位,是前20位中唯一一个中等收入经济体,全要素生产率出现明显回升势头;数字化转型方面,我国数字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14.2%提升至2019年的36.2%。二是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在产业结构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推动力持续增强,新旧动能转换将取得根本性进展;在区域结构上,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等加快集聚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区域经济增长极;在城乡结构上,我国仍处于城镇化加速期,随着大中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城镇化红利将加速释放。三是制度红利持续释放。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定型,随着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的逐步完善健全,基本经济制度的巨大优势将更有效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形成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
体现更加公平的目标导向
十九届五中全会在提出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同时,紧接着提出了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的要求。这体现了我国2035年人均gdp发展目标更加公平的目标导向。
显著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党中央强调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要求进一步完善工资增长机制,强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和财产收入,为中低收入群体创造更加公平的竞争机会,分享改革开放的红利,这些要求和部署能够使更多的人公平进入中等收入群体,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
显著缩小收入差距。党中央强调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针对广大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收入差距扩大问题,通过高质量发展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显著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党中央提出在工作上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最大限度缩小收入差距,要求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要根据到2035年显著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的发展目标进行对标对表,如期完成更加公平的发展目标。
建立更加公平的分配制度。一是完善初次分配制度。强调初次分配也要注重公平,既要注重机会公平,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破行业、区域、城乡壁垒,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使人民共享发展机会;也要注重分配公平,通过完善工资制度和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使人民共享发展红利。二是完善二次分配制度。提出二次分配更要注重公平,既要通过完善现代税收制度、优化税制结构、深化税收征管制度改革等增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也要通过深化社保、转移支付等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扩大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来源。三是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三次分配是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通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体系,发展慈善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也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成扶弱济贫、热爱社会公益的道德风尚。
彰显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要求
实践证明,只有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才能如期实现2035年人均gdp发展目标。为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提高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保持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处在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水平上;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推进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改造,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二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占领产业竞争制高点。不断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使其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动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三是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新支柱产业。不断提高文化、健康、体育、旅游、养老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使其成长为支撑经济增长的新支柱产业;深入实施“放管服”改革和服务业对外开放,吸引国内外企业加大对服务业的高质量投资,推进服务业现代化。
统筹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一方面,以发展求安全,确保国家经济安全。优先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业现代化,确保粮食安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确保金融安全;深化教育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确保产业安全可控;实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进绿色发展,确保生态安全。另一方面,以安全保发展,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推进风险防范体系建设,确保经济发展安全可控。此外,构建发展与安全良性互动机制,实现更为安全的高质量发展。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建设,确保发展与安全在制度体系上协调一致;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确保发展与安全在动能上协调一致。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畅通国内大循环。推进制造业品质革命,解决供给与需求的严重错位;推进服务业现代化,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推进创新驱动,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二是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循环。适应国内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推进贸易创新发展;适应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推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引领经济全球化。三是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双循环相互促进。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化产权和要素市场改革,扩大国内消费投资规模和质量;推进与世界各国多种形式的深度合作,扩大国际循环规模和层次;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推进供给结构更加适应需求结构,扩大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大市场优势。